资讯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SECUF的“开放基因”刻在骨子里。“它的本质是开放共享,这一点与国际大科学装置的理念完全一致。”程金光说,SECUF参照国际标准建立运行机制:每年3月、9月两次面向全球进行开放用户申请,由用户委员会评审、遴选优质课题,通过 ...
据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天文学家首次直接探测到著名恒星参宿四的一颗伴星。这颗伴星以极近轨道绕行主星,或是造成参宿四6年周期性亮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该发现不仅解开了困扰天文学界多年的参宿四“忽明忽暗”之谜,也刷新了对超巨星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衔的研究团队借助创新性光遗传学技术,鉴定出3种能激活细胞天然防御系统的化合物——IBX-200、IBX-202和IBX-204。这项发表于新一期《细胞》杂志的研究显示,这些化合物或将成为对抗多种病毒的有力武器,助力广谱抗病毒药物研发 ...
7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筹备工作推进会暨2025年第三次院地筹备工作对接会在京召开。大会组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大西北坚守的20年里,幸福对我而言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每一次攻坚克难后的满足与喜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研究员孔洁如此诠释她的幸福观。 孔洁出生于贵州毕节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孔洁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科学家充满了崇敬之情。
给快中子射线戴上“高清眼镜”,让它看得更清楚。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透明玻璃材料。该材料能显著提升快中子成像的清晰度,使其达到当前报道的世界最高水平,从而为大型设备“体检”技术带来革命性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在人类社会中,保持适当社交距离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优化公共空间并减少摩擦。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海洋生物也懂得利用自身“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戎嘉余院士和 黄冰 研究员 ...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京举办。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基于液氢技术的氢能产业链展示”在先进制造链展区创新链专区亮相,展示了液氢在绿色氢能源发展中的技术优势和 ...
该联合实验室于2024年10月14日获批国家第四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联合共建的国家级科创平台,该实验室将以生物资源保育、生态服务、生物产业等为主要合作领域,通过联合研究、知识分享、人才培养等,提升中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服务功能领域科技创新和协同发展能力,为共同推进绿色丝路建设、打造区域“生态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
7月13日至18日, 第21届国际分子筛 大会 (The 21st International Zeolite Conference)在大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人参加会议。
近日,科学界先行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助力应对全球空间天气灾害。为什么要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我国的子午工程将在该计划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